抗日勇士丁文英 壮举永留永济城
76年前的1938年,一支由陕西3万多“冷娃”组成的抗日队伍夜渡黄河,挺进中条山,在那里与日寇展开了长达3年的鏖战,其中有2万多关中子弟长眠于中条山下,黄河岸边,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不屈长城。生于岐山县青化镇童峪村丁家组的国民党31军7营9连连长:
抗日勇士丁文英 壮举永留永济城
杨渊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在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掠地,至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风陵渡。一时间,大西北乃至整个中国形势危如累卵!到7月,进犯日军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山西临池一带,直逼黄河西岸。
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中华儿女众志成城!
就在这一月,年轻气盛的热血青年丁文英, 毅然加入由原杨虎城领导的17路军改编、时任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孙蔚如率领的第31军团(1939年初,31军团改编为第四集团军),与3万多名陕西“冷娃”开赴黄河东岸的山西中条山, 阻击日军!
丁文英1910年生于岐山县青化镇童峪村丁家组。幼年时家境比较殷实,在兄弟四人中,丁文英排行老二,所以有机会读书到小学四年级,成为当地有文化的热血青年。后来,他的一位家庭成员被土匪“撕票”,为了雪恨,21岁的他毅然参军,在家乡的保安部任分队长。“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面对国仇家恨,丁文英告知上司,说服家人,决心冲上前线,与日寇战斗到底,保家卫国。就在这时,他圆滑的上司却极力劝他年轻人不要意气用事,希望他继续留在保安队,丁文英一听火冒三丈,发动分队的30多名成员烧了保安部,直接投奔到西安的第17路军杨虎城将军部下,被委任为连长,在城内维持治安,驻守西安西城门。
1938年,全国抗日全面进入高潮时期,丁文英连队被整编到31军17师7营。当时, 血气方刚的丁文英,初生牛犊不怕虎, 在屡次战斗中冲锋陷阵, 战功显赫, 被破格提升为31军7营9连连长,这一年,他年仅28岁。同年7月,他跟随时任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的孙蔚如带领的第31军团(由原杨虎城将军第17路军和在著名的娘子关战役和坚守中条山诸战中屡立战功的部队为主扩编而成,1939年初改编为第四集团军)东渡黄河, 阻击进犯日军,与同村杜家沟组年长他2岁的杜生林加入东渡作战部队, 奔赴抗日前线!
在黄河东岸,原17路军战士发扬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死守黄河一线长达3年之久。在这3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丁文英和同村兄长杜生林亲自参加了“血战永济”“六六战役”和“四一七战役”等三大战役。这当中,“血战永济” 最为惨烈。
1938年8月15日,驻运城的日军第20师团以一个旅团的兵力大举进攻蒲州城(今永济市)。当时,日军配有四个炮兵中队,三个坦克中队及十余架飞机,分三路向永济压来。17日,摆在峨嵋垣上的大炮有23门,并有3架飞机助战。正午12时前后,2000多日军在坦克、大炮的掩护之下,从城东五六里的峨嵋垣蜂拥而下。下午2时左右,飞机开始盘旋侦察,以后又是骑兵冲到城下侦察。紧接着,敌人的23门大炮从垣上居高临下,以密集而猛烈的炮火向城内轰击,飞机从空中配合作战,一时间,弹如暴雨,尘土飞扬,硝烟弥漫,永济城内的掩体全部被摧毁,东城墙上的墙垛几乎毁尽,绝大多数战士血洒疆场。九连连长丁文英率领部下官兵,英勇战斗,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永济城失守。在永济保卫战中,丁文英身负重伤,最终与同乡杜生林等十几名战友成功突围。 永济保卫战,是“西北军”抗战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毙敌300余人,重创了日军的西进势头。
从永济保卫战起到1939年3月间,第四集团军曾5次粉碎日军对中条西地区的疯狂“扫荡”,巩固了中条防线,保卫了中条山人民的安全,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面对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日军视第四集团军为中条山的“盲肠”,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 继1939年“三二九”大扫荡之后,6月初,日军再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六六 ”战役。这次日军投入使用的兵力有:牛岛实常第二十师团的4个联队,前田治第三十七师团的1个联队,第二十八骑兵联队,并配有野炮第二十六联队,山炮第一联队,共3万余人。在山口集成飞行队3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兵分9路,由芮城县的陌南镇到平陆县的张店四州山等地,构成一个半孤形包围圈,向第四集团军阵地实施了全线进攻。日军此次作战的目的,是要将“第四集团军所属的第38军、第96军歼灭于芮城以东茅津渡以西地区,同时以山炮30门炸毁陇海路灵宝铁桥,彻底破坏陇海线之运输”。这场战争中,日军用飞机掩护,大炮开阵,而我军手中几乎没有像样的武器,因此战斗伤亡惨重,阵亡将士上万人。
为了掩护军部突围,丁文英所在7营在七坪头布置了三道防线,但不到下午5点,前面两道防线连连失守,丁文英带领的九连组成的第三道防线, 在大路边洼地里设伏,只有一架轻机枪,眼睁睁看着日军端着枪,扛着旗,齐刷刷地高呼口号逼压过来,丁文英与他的战友没有轻举妄动,直到与敌人相距不足200米时,丁文英才下令开火。闯过两关的日军做梦都没有料到,前面还会有埋伏,当时, 日军虽然以密集队形前进,还是被丁文英的轻机枪扫射得抬不起头,战斗胶着状态一直持续到天黑,地理不熟、不善夜战的日军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最终, 38军指挥部(原17军)在九连的掩护下顺利实现了突围,丁文英带领50多名官兵开始向茅津渡方向转移,但途中必须经过已被日军占据的盘南村, 部队前进只能贴着村外的黄河边上的土崖爬过去。同村兄长杜生林拉着丁文英的手,与战友们顺着河边齐腰深的河水,摸黑前行,由于河道深浅不一,加之风大浪急,刚走到中间地带,日军就有察觉,从河上扔下来几捆集束手榴弹,队伍很快被冲散,丁文英被弹片击中受伤,他强忍疼痛,让杜生林逃命,但杜生林那里舍得下出生入死都在一起的小兄弟丁文英呀?就在这时,河面上游飘来一块门板,杜生林将丁文英扶到门板上,自己扒扶着门板,护送小兄弟丁文英穿过日军的封锁线,最终到达了黄河西岸。天亮时,他们才发现,原来50多人的队伍,横渡黄河仅过来18人,其他战友都壮烈牺牲。
后来,丁文英和杜生林回到西安疗伤,康复后,由于所在部队损失惨重,编制解散, 他与杜生林也就解甲归田。1941年,国民政府为丁文英颁发了“精忠报国”勋章(如图), 他的英雄壮举也被改变成秦腔《血战永济》在西府地区巡演多年。回乡后,丁文英投奔扶风地下党,加入西府游击队,并参与围抄当地地主权文智之家,被国民党凤翔政府判刑5年。1947年出狱后,在与他的家乡一河之隔的扶风县法门寺4月8 古会上,丁文英被时任国民党扶风保安大队大队长的权树录(权文智之孙)雇用杀手暗杀。